音乐发骚入门

偶尔会在朋友圈发一些耳机、音箱的东西。
自己对这个事,也是一知半解。从小受家庭环境熏陶,对各种电子产品热爱,爱捣鼓。小时候看的最多的报纸是电子报,杂志是无线电。后来有了《电脑包》和《软件报》、《大众电脑》等才将我的重点转移。
经常有人说什么火腿族(HAM,无线电爱好者),大学时还曾经想去考一个无线电的执照,就可以申请一个自己的频段,和全世界的无线电爱好者交流。后来有了互联网,有了QQ,这些爱好就束之高阁。
有句话叫人越成长,就越觉得孤单。可能是因为对很多事情都经历过之后,不再执着,不再强求,更喜欢一个人呆着,静静的看看书,玩玩游戏,听听歌。觉得一个人的生活,虽然寂寥,但是倒也充足。
正如我这个博客,拉拉扯扯,零零散散,写了这么多年。我还备份了一些之前的博客,甚至都想找时间都搬过来。我是接近处女座的天秤,但是这一两年,觉得自己处女座的纠结越来越多。反正也是自己的爱好,抓一些零散的时间,也加强下自己的理论,针对感兴趣的朋友喷的时候,不至于误人子弟。当一个伪“发烧友”吧。期间有很多知识点,都是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的。我通过自己的理解,用自己的语言,争取能让这些文字,不至于生涩。
“发烧友”是形容“痴迷”于某件事物的词语。这个叫法据说源自于香港,是香港人对早期的“音响器材爱好者”的称呼。但是后来慢慢演变成泛指对某些事物具有特别爱好的人群的统称。
可能发烧友代表的事情很多,这里只是说说和音乐相关的器材和相关的知识。加上最近很喜欢明骚绿的耳机,我便把自己当做“发骚友”,如果你想一起“骚”,欢迎您来,欢迎您再来~~~因为个人见解和视野都有瓶颈,所以不一定对。喜欢的可以互相交流,不喜欢的请启动略过程序。
先说说和音乐相关的一些东西有哪些吧。
音乐是具有一定旋律的声音。声音的原理是通过震动传达到人的听觉神经,可以说是人的输入设备。佛教的六根“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”理论,也是源于人类的本能。开始只是大自然的一些自然声音,后来有了旋律,在人类文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,通过文字、语言将这种旋律不断传递,让这个人类社会精彩之极。
现在是个数字时代,我们不去追溯磁带机,或者更久远的音乐。就先从我们平时听到的音乐格式说起。
我们最常见的音乐格式有MP3,WMA,这几年Apple的播放器、手机发展,苹果支持的AAC格式也开始逐渐流行。无论MP3、还是WMA,都是一种音频的压缩技术,所以根据音频的质量来分类格式的话,一般分为无损格式和有损格式。
我所接触过的几个常见有损音频格式:
MP3,最常见,现在还有大量的用户基础,互联网上很多音乐都是这个格式。也算是数字音乐崛起的一个重要功臣。
WMA,微软出的一种有损音乐格式,支持流媒体(就是音频流(Stream)技术),加入了版权保护,风靡一时。之前很多音乐网站都采用这种技术。
RA,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容嬷嬷吗?大名鼎鼎的RealPlayer,当年可是风靡一时。后来也沉寂于江湖。以前装机必装的播放器,后来先是被超级解霸灭掉,超级解霸又被暴风影音灭掉,暴风影音又走上了邪路,各种广告,最终也被淘汰。扯远了~~~
AMR,这个格式可能知道的人不多,但是之前智能手机还没有风行的时代,很多手机最早的录音格式大多是这个,也是在2G时代的时候应用的比较多的一种音频压缩格式了。有一些彩铃,最早就是这个格式。
AAC,我查了一下百度,AAC是高级音频编码(AdvancedAudioCoding)的缩写。iPod支持AAC格式,比起来MP3,可以容纳更多的数字信号,音质稍微就更好一些了。
MIDI,这个原则上来说,不算是一种音频格式,因为他只能存一些简单的音节,小时候听得音乐盒,里面输出的音乐其实就是MIDI格式。还记得94年用单片机学BASIC的时候,用单片机自带的小喇叭变成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电子音,就是这种MIDI格式。MIDI格式只有8个位来存储信号,所以所存储的信息非常少。
在百度相关MIDI的词条找到这么一句话,供参考:MID格式文件很容易被人误解,很多人在电脑上直接播放MID后总会说“MID音质特别差”。这里再次要强调一遍,MID文件不是音频文件,它的作用只相当于一个文本文档,记录了音乐该如何进行。
无损音频格式:
WAV,这个是WMA的爷爷,从WIN3.1时代出来的录音机,直接录制的音频,默认保存的就是这个格式。很多用正版CD,通过软件抓轨,保存的格式就是WAV格式。
CDA,这个格式常常在你塞入一张CD盘到电脑里,你想复制里面的歌曲,发现里面都是44个字节的文件。那是因为这个文件只是一个索引,告诉CD播放器到那个区域和位置去抓取信息,然后通过解码单位进行输出。
APE,这个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格式。他也是一种无损格式,大小是WAV/CD的一半,但是音质上基本上没有太多损耗。
FLAC,中文可解释为无损音频压缩编码。FLAC是一套著名的自由音频压缩编码,其特点是无损压缩。这个格式的音乐在无损音频格式里面现在比较流行,我猜想原因可能是因为自由吧。和Linux一样,Is Free~他和APE有些类似,都是具有一定的压缩比例,但是音质丝毫不受影响。
DFF,这个一般是采用DSD技术的SACD转轨出来的文件格式。基本上这个代表了无损歌曲的顶尖水平了。DSD/SACD,这个我要引用百度百科了。DSD(Direct Stream Digital)『直接比特流数字』,它是Sony与Philips在1996年宣布共同发展的高解析数字音响规格, DSD新技术与DVD的音响技术指针竞争,用1bit比特流的方式取样,采样率2.4MHz(CD 44.1kHz取样的64倍)的高取样方式,直接把模拟音乐讯号波形以脉冲方式转变为数字讯号,以将近四倍于CD的空间,储存音乐,因此可以提供更为优秀的声音效果,由于取样次数高,所以取样过的波形很圆顺,比较接近原来的模拟波形。 SACD (Super Audio Compact Disc)号称是「超级CD」,是SONY与Philips合力研发的音乐盘片新规格,是继CD的发明之后,成功超越CD录音质量的新产品。 SACD采用的就是DSD的技术,现在一些高端的无损播放器,可以支持SACD的ISO文件直接播放。
其实在刚接触无损音频的时候,我还以为CD是这个领域的最高技术了,其实在音频方面,我真心佩服几家牛逼的公司,SONY,飞利浦等等,很多技术其实不是现在刚出来的,PCM是1937年的技术,到现在也是一些牛逼的高端音频母带级音乐制作必用的技术。

前几天在和朋友说音乐这块的时候,大概在朋友圈简单说了下,提高听到的音乐品质,主要是三部分。
第一部分是音源。就是记载数字信号的源。CD技术时代,一般就是16位,采样44.1KHz,码率最多1411.2kpbs,而现在的SACD技术,1位,采样率2.4MHz,码率可以达到5644.8kbps,是CD的4倍。大家所熟悉的2G、3G、4G,就是不断提高频率,让载波传输更多信息。我们常见的MP3一般就是320Kbps…………差距,你懂得~~
第二部分是解码,处理这些音频的设备。我们平时用的手机,电脑,都是这类的设备。只是,不专业。。推荐有个无损播放器,我现在在用的是国产,飞傲X5。最近准备再入手一个稍微好点的,或者是飞傲X7,或者HiFiMan(貌似美国货)。电脑现在都是集成声卡,在解码这块只是满足一些基本的需要,做不到出彩。
第三部分是输入到我们的听觉系统,常见的就是音箱,耳机。后期这块会下一些功夫讲讲,另外这个领域还很大,我还没有玩过特别高端的器材,都还是一些入门级的产品。仅限于给一些喜欢音乐的朋友,但是还再用手机听歌的人,一些自己的经验。如此而已。

后面会毫无规划的看心情更新关于解码器材和音箱,耳机。。

职业跑题王:2G,3G,4G的频率
2G基站:GSM:900/1800MHz;CDMA:800MHz;
3G基站:CDMA2000&WCDMA:2100MHz;TD-SCDMA:1880-1920,2010-2025,2320-2370MHz;
4G基站:TDD-LTE:2320-2370,2570-2620MHz

贴一个关于声音的码率的内容
32 kbps —MW(AM) 质量
96 kbps —FM质量
128 – 160 kbps –相当好的质量,有时有明显差别
192 kbps — 优良质量,偶尔有差别
224 – 320 kbps — 高质量
800 bps – 能够分辨的语音所需最低码率(需使用专用的FS-1015语音编解码器)
8 kbps —电话质量(使用语音编码)
8-500 kbps –Ogg Vorbis和MPEG1 Player1/2/3中使用的有损音频模式
500 kbps–1.4 Mbps —44.1KHz的无损音频,解码器为FLAC Audio,WavPack或Monkey’s Audio
1411.2 – 2822.4 Kbps —脉冲编码调制(PCM)声音格式CD光碟的数字音频
5644.8 kbps —SACD使用的Direct Stream Digital格式

上面这些二逼的技术难题,其实不用太明白。
做个简单总结,想听好音乐,关键点在于:1、音源;2、解码器材;3、输出终端(耳机音箱)。

好吧,12点了,睡了睡了。

《音乐发骚入门》有4个想法

发表回复